早年大溪的農、林與木業興盛,打鐵店的需求興旺,光是河東就有13間打鐵店,千祥則是河西唯一一間。余奕彰一路看著父親篳路藍縷,也見證了打鐵行業在大溪的興盛與衰退,目前河東僅剩1家、河西的千祥則開展出不同風景。
*註:大溪常以大漢溪界分,河東泛指老城區及往復興區方向,河西則因交通方便、生活機能更為完整便利。
接棒千祥的奕彰,並不恪守傳統打鐵店的經營模式,不僅強調鬆弛有度的健康工作與生活,充滿創作精神的他,也因應趨勢需求自主研修各種新技術與服務,有如原住民常見的獵刀,從不同材質的把手設計,皮革、木雕,到金工,甚至是刀面的紋路,都為傳統獵刀添置風格元素,如今除了獵刀,彰顯身分的部落禮刀也會特別指定由他打造。
隨著時代改變,刀子的功能越發多元,余奕彰也大方接下各式委託,挑戰不同的刀具製作。小自日常泡茶的普洱茶刀,到廚師個人專屬的廚刀、鐵板刀叉、罕見的慶祝用香檳刀,以及近年流行的露營小刀等,都在他的設計與鍛造下,長出獨一無二的刀具美學。
除了客訂排單,近年也在因常客的高詢問度,開啟了千祥每月一場的「一日鍛造營」大門,帶著學員從最原始的鋼材,反覆搥打成形、粗磨修型,焠火,到細磨並且開鋒,最後以傘繩纏柄完成。從山刀、廚刀到露營料理刀與隨身小刀,遠近馳名的鍛造營,一開放報名就秒殺。